包子和馒头,谁家餐桌上没见过?可你知道吗,很多人在家做包子馒头时,总觉得少了点啥,面发得慢,做好了也不够松软,还老粘牙。原来,问题出在发面上!一个开了十几年包子铺的老厨师告诉我,光加酵母可不行,还得加上两样“秘密武器”,8分钟就能让面团发满盆,包子馒头又香又软,咬一口满嘴香!

老厨师是个实在的北方汉子,姓张,五十多岁,笑起来眼角全是褶子。他家包子铺在小镇上开了十几年,每天早上排队买包子的人能绕街角一圈。我去他家做客,吃了他做的包子,个个白胖圆润,轻轻一掰,里面像棉花一样软乎,咬一口不粘牙,香得我差点把舌头吞下去。我忍不住问:“张叔,你这包子咋做的?我在家做的咋就硬邦邦的?”他哈哈一笑,拍拍我的肩:“小伙子,发面光靠酵母可不行,你得加点米醋和白砂糖!”

张叔说,很多人做包子馒头,以为酵母丢进去就完事了,其实大错特错。米醋和白砂糖能“激活”酵母,让它发酵更快,面团8分钟就能涨满盆。他还说,水温得控制在40度左右,太烫会“烫死”酵母,太凉又让酵母“睡大觉”。我一听,恍然大悟,怪不得我以前发面老失败,总是等半天面团还是瘪的。

他家包子好吃的另一个秘诀,是面团里还加了玉米面和食用油。玉米面让包子带点淡淡的甜香,食用油让面团更柔软,吃起来口感细腻。张叔边说边给我演示,动作麻利得像在变戏法。他先把500克中筋面粉、2勺玉米面和1勺食用油倒进盆里,搅拌均匀。然后拿5克酵母丢进250克40度的温水里,再加半勺米醋和1勺白砂糖,搅到化开。接着,他把水慢慢倒进面粉里,用筷子顺时针搅,搅成棉花状就停手。

接下来是揉面。张叔说,面团得使劲揉,揉到表面光滑,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才行。我试着揉了会儿,手酸得不行,他笑我:“没力气咋吃包子?多揉几下,包子才软!”揉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,发酵8分钟,掀开一看,面团大了两倍,扯开全是蜂窝状,像个活物似的。

发好面还不能直接包包子,得先“排气”。张叔把面团摊开,摁扁,像在给面团“按摩”,把里面的气泡全挤出去。然后他揪下一块面,搓成长条,切成小剂子,擀成皮,包上肉馅,三两下就捏出个胖包子。我学着包,第一个歪七扭八,他乐了:“没事,多包几个就顺手了!”

包好包子还得二次发酵。张叔把包子放进蒸屉,锅里加点冷水,盖上盖子静置半小时。他说,这一步能让包子更蓬松,蒸出来才像“云朵”。半小时后,他点火开蒸,15分钟后,厨房里飘满包子的香气。掀开锅盖,白乎乎的包子像小雪球,个个胀得鼓鼓的。我咬一口,软得像咬了团空气,馅料的汁水在嘴里爆开,香得我直咂嘴。

张叔还告诉我,这法子不光能做包子,馒头也一样管用。他家包子铺生意好,全靠这些小细节。米醋白砂糖让面发得快,玉米面食用油让口感更香,二次发酵让包子更软。这些都是他做了几十年总结出来的“独家秘方”。他说,现在很多人嫌麻烦,去外面买包子,可外面的包子哪有自己做的干净?自己动手,食材看得见,吃得也放心。

张叔的话让我感触挺深。包子和馒头是中国人的家常饭,家家户户都吃得起,也做得起。自己动手做,不光是填饱肚子,还能感受到那种从和面到出锅的乐趣。蒸锅一开,热气腾的包子端上桌,全家人围着吃得热乎乎,那感觉,比啥都温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