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街头,一对夫妻的飞饼摊子火了!每天只卖4小时,6块钱一个的印度飞饼,香得让人排队抢购。这飞饼皮薄馅多,咬一口焦香酥脆,难怪街坊邻居都爱来光顾。

这对夫妻三十多岁,摆摊卖飞饼好几年了。他们的摊子不大,就一个小推车,摆在陕西街头不起眼的地方。可一到下午,摊子前就挤满了人。为什么这么火?因为他们把印度飞饼改良成了咱中国人的口味,价格还实惠,谁吃完不想再来一趟?

做飞饼的第一步,得用好面粉。这对夫妻选的是高筋小麦粉,筋道有嚼劲。面是在家里就和好的,装在桶里,拉到摊位上直接用。省时省力,面团还新鲜,难怪饼皮口感那么好。

老板甩饼的动作,虽然比不上印度小哥的花式表演,但也挺有看头。他从桶里扯出一团面,啪啪几下按扁,面团就变得跟碗口一样大。然后学着印度人的样子,把面饼往案板上摔,偶尔还举过头顶甩两圈。动作有点笨拙,但最后饼皮甩得薄薄的,均匀得很,绝对合格。

摊子开在山东,酱料和馅料自然得符合当地人的胃口。他们备了肉末、菠萝、火腿肠,还有必不可少的葱花。点单时,客人想要啥馅,老板就往饼皮上撒啥,再抹上酱料,撒点葱花,香味一下就出来了。饼皮四角一折,把馅料包得严严实实,送进平底锅里煎炸。

平底锅里油温刚好,飞饼丢进去,滋滋作响。不一会儿,饼就煎得两面金黄,香气扑鼻。出锅的飞饼,皮脆得像刚烤好的饼干,咬一口,里面的馅料和酱料混在一起,味道层次分明,吃得人满嘴留香。

这飞饼为啥这么受欢迎?除了味道好,价格也是关键。6块钱一个,在街头小吃里算便宜了。而且夫妻俩每天只卖4小时,卖完就收摊,想吃都得早点来。摊子周围经常围着一群人,有老顾客,也有被香味吸引来的新面孔。

改良后的印度飞饼,早就不是印度餐馆里那种传统做法了。夫妻俩根据山东人的喜好,加入了本地特色的酱料和馅料。菠萝的甜,肉末的咸,火腿肠的嚼劲,再加上葱花的香,完美融合在一起。吃过的人都说,这飞饼吃着就像家里的煎饼果子,亲切又好吃。

这对夫妻的生意好,不光是因为飞饼味道棒,还因为他们用心。每天早早准备食材,面团和馅料都是新鲜的。老板甩饼虽然不花哨,但每一个动作都认真。老板娘在旁边收钱、打包,手脚麻利,脸上总是笑眯眯的。这样的小摊子,谁看了不觉得暖心?

飞饼这东西,最早是从印度传过来的。传统的印度飞饼,薄得像纸,香料味重,做法也讲究。可到了中国,飞饼就变了样。各地的小摊贩根据本地口味,改了配料和做法,变成了咱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。这种“洋为中用”的做法,不就是咱中国人擅长的吗?

这对夫妻的飞饼摊,不只是卖吃的,也是个小舞台。街坊邻居围着摊子,一边看老板甩饼,一边聊家常。有人说,这飞饼吃着有种过年的感觉,热闹又满足。还有人开玩笑,说这摊子要是开到城里,估计得排长队。

生意好,夫妻俩却没涨价。6块钱一个飞饼,实惠得让人感动。有人问老板为啥不卖贵点,他笑笑说:“大家爱吃,我们就知足了。赚点小钱,够生活就行。”这话听着简单,却让人觉得他们做生意有种实在的劲儿。

这摊子火了,网友们也开始讨论。有人说,这种小吃摊就是城市的灵魂,简单又温暖。有人觉得,飞饼能在中国这么受欢迎,说明咱的饮食文化真会“拿来主义”。还有人说,下回路过陕西,得去尝尝这6块钱的飞饼,到底有多香。你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