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肉确实有点“凉”,中医里讲,它性寒,适合热性体质的人,比如容易上火、喉咙干的人。吃点鸭肉,配上姜葱炖一炖,能清热又养胃。可要是脾胃虚寒,动不动就拉肚子的人,吃多了鸭肉,肚子可能更不舒服。医生说,鸭肉不是不能吃,关键得看体质,适量就好。比起鸭肉,有些肉更得小心,吃多了真会给身体添负担。

油炸的肉,比如炸鸡、炸猪排,香是香,可问题也多。这些肉经过高温油炸,营养跑了大半,还容易产生有害物质。中医讲,这种油炸肉属于“湿热”的东西,吃多了,胃里像堵了块石头,容易胃胀、口干,甚至便秘。现代研究也发现,油炸食品脂肪高,胆固醇多,长期吃容易让血管“堵车”,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风险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脾胃功能本来就弱,少碰这些油炸肉,身体才能轻快点。

腌制的肉,比如腊肉、腊肠、火腿,很多人爱吃,尤其过年桌上少不了。问题在于,这些肉为了保存,加了大量的盐和添加剂。中医说,这类肉容易让体内“湿毒”堆积,时间长了,可能导致消化不好,脸上发黄,没力气。科学也证明,腌制肉里的亚硝酸盐跟胃癌、大肠癌的风险有关系。偶尔吃点解解馋没啥,但顿顿吃,身体可受不了。

加工肉制品,比如午餐肉、热狗、香肠,方便是方便,可里面的防腐剂、色素、高盐调料真不少。中医认为,这些东西吃多了,肠胃容易“乱套”,气血运行不顺,时间长了人就容易觉得累,肚子胀。研究还发现,长期吃加工肉,身体里的炎症反应会变严重,慢性病风险也跟着涨。想吃肉,还是选新鲜的,少吃这些“速食肉”。

猪肉是家家户户常吃的肉,炖汤、红烧都好吃。但肥肉多的部分,比如五花肉,吃多了可不行。中医讲,肥肉容易生“痰湿”,让人胸闷、乏力,还可能体重蹭蹭涨。现代营养学也提醒,猪肉里的饱和脂肪多,吃太多会让血脂升高,增加脂肪肝和心脑血管病的风险。尤其是已经有高血脂的人,少吃肥肉,多吃瘦肉,身体负担小多了。

动物内脏,比如猪肝、鸡胗,营养是高,但也有隐患。中医说,内脏属于“湿热”食物,吃多了容易伤肾气,腰酸腿软,小便可能也不清爽。现代医学发现,内脏胆固醇高,嘌呤也高,痛风或者尿酸高的人得少吃。内脏里还可能有重金属残留,长期吃多,肝肾得“加班”干活,迟早累垮。想补身体,吃内脏得悠着点,别贪多。

烧烤肉,闻着那味儿就让人流口水,可吃多了真不行。烧烤时的高温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,中医说这是“热毒”,吃多了容易口干、心烦、便秘。加上烧烤常加辣椒、孜然这些重口味调料,对胃肠刺激大。研究还发现,常吃烧烤跟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有关系。夏天撸串儿爽归爽,但为了健康,还是少吃点吧。

中医讲究“因人制宜”,吃肉得看自己的体质。体寒的人,可以吃点牛肉、羊肉,暖胃又补气。体热的人,鸭肉、鸽肉更合适,清热又滋阴。脾胃弱的人,肉别炒别炸,炖汤最好,少放油盐,温和养胃。比如鸭肉,性寒但不绝对,搭配姜片炖汤,就能中和寒性,喝着暖和又舒服。

吃肉的学问,说白了就是“适量”和“搭配”。医生提醒,肉类营养高,但不能一股脑吃太多,尤其是油炸、腌制、烧烤这些加工过的肉。想吃得健康,选新鲜肉,少油少盐,蒸煮炖为主。像牛肉补气,羊肉暖身,猪肉润燥,每种肉都有它的好处,但也得看你身体适不适合。